新院书韵|国人住在“文化”里
中国民居像久酿的陈醪,越品越香。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
的结晶,与当时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紧密联系。在几千年历史进程
中,中国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异彩纷呈的
住宅建筑形式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是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题名:《民居民俗》

索书号:TU241/770
责任者:罗康隆 何治民 著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第一自然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本书从民俗学的视角发掘、理解和阐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统,以传承和发展为编要之宗旨。本书总体设计宏大,触角深入湖南民族地区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及日常的民俗行为、观念,为认识和把握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系统而翔实的知识谱系。整本书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现实语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土壤,可以满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作者简介:罗康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研究,现任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署项目各1项。著有《族际关系论》《西南与中原》等。
题名:《中国传统民居》

索书号:TU241.5/4
责任者:荆其敏 张丽安 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馆藏地:第一自然科学阅览室内容简介:本书以分解的手法全面而直观地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以简单且详尽的文字,配以徒手绘制的各种解说性插图,分析图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案例的设计细部和设计手法,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但也应注意到,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政治、文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从这份文化遗产中继承其精华,为文化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荆其敏,男,195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8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荣誉学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天津市政府授衔建筑学专家。至今已出版建筑学专书40余部。
题名:《图解中国民居》

索书号:TU241.5/3
责任者:王其钧 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馆藏地:第一自然科学阅览室内容简介:相对于其他建筑,如宫殿、寺庙、塔等来说,民居是种能更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状态,更全面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更细微展现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建筑类型。本书作者从各地民居中,选择能留存下来的、精华的部分详加阐述。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从构架形式到材料类型,从具象的轮廓到抽象的内涵,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民居类型逐一细数, 让读者详尽而深入的了解中国最朴实的建筑文化。
作者简介:王其钧,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代表作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国古建筑大系》、《图说民居》等。
题名:《中西民居建筑文化比较》

索书号:TU241.5/10
责任者:施维琳 丘正瑜 著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第一自然科学阅览室内容简介:中西民居在现代的发展状况不同。对于中国民居,目前大多数城镇民居已完全不是传统建筑演变来的民居,现在的城市民居是随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融合的民居。民居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变幻的事物,具体的特征可谓瞎子摸象永远也找不着全貌,本书仅从民居文化角度研究中西民居的特色,将民居置于不同的视阈中进行比较,从民居文化的角度看具体的民居,区别中西民居的差异,把握民居的文化意义,研究人如何影响民居,也就是人居关系。
作者简介:施维琳,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兼任建筑学系主任,承担建筑设计,国外当代建筑理论课程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委科研项目“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与建筑的传统和发展研究”,和世博城工程设计。兼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