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作 者 : 万维钢 著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14-10-1
ISBN : 978-7-1212-4215-1
内容推介
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以理性思维取胜,作者糅合了大量的前沿新知,得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认识。如用“科研的格调”来理解和认识世界,你需要有靠谱的判断力。该书的内核是用理性的思维理解世界。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精彩书摘
比如作为一个爱国者,我对中医的存废和转基因的好坏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关注相关的论文。然而就算是论文也有好有坏,要知道有的论文根本不严谨。所以一篇论文质量好坏,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达到我的标准才算得上是严谨的好论文: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我就要求它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我就要求它拼写"捷克斯洛伐克"。你不用笑我,你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
2、《人类的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
作 者 : (美)埃力克 著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14-10-1
ISBN : 978-7-5155-110-16
内容推介
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其它哺乳动物一样,用四只脚到处乱跑?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才会互相说话写字呢?人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个性?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基因是否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这一切疑问,你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保罗·R·埃力克所著的《人类的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打破人性是单一,持久,且由遗传决定的假设,认为人性应如同人类本身一样地多样化,而不仅受控于基因。作者以人类演化史为脉络,将栩栩如生的例子与严谨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结合,讲述了演化是如何作用的,以及人类过往的演化对未来的重要性。作者强调,除了生物遗传的影响,文化、环境的变化都在演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文化演化不但创造了文明,也是文明毁灭的主要力量。
在演化的路上,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以对我们来自何处的深入解读,为所有关心我们将往何处去的人指明了方向。
精彩书摘
我希望能够阐明:越了解演化,就越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也是人类现在正面临的困境。人类的活动正在破坏社会的维生系统——维持大气品质、控制关键气体与养分循环,让人类得以永续耕种农作物的系统。人类的困境正引起科学家高度的关心,了解演化的根源将可增加我们创造可持续社会的机会。了解人类感知系统的演化让我们知道有些环境议题不易掌握,因为我们的知觉并未演化成让我们能够在没有辅助工具之下就察觉一些事态严重的问题。唯有在了解上述的问题后,我们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3、《死亡》
作 者 : (美)卡根 著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 2014-4-1
ISBN : 978-7-5502-2739-2
内容推介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关于死亡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精彩摘要
灵魂并不存在;我们只是机器。当然我们不是随便什么机器,我们是神奇的机器,我们是有感情、有梦想、有创造力的机器;是能够制订计划,并与人分享的机器。我们是人类但我们终究还是机器。当机器坏掉时,那就是终结。死亡不是什么我们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或任何其它机器最终会坏掉更神秘一些。我希望诸位悉知,我从未试图证明死亡不令人遗憾。在讨论永生时,我说过,如果我们有能力一直活下去,直到生活无法供给我们有价值之物,这自然更好。只要生命总体来说是件好事,死亡相对地就是坏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来得太早。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永生是件好事。事实上,永生是诅咒,而非赐福。
4、《建筑的意境》
作 者 : 萧默 著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 2014-1-1
ISBN : 978-7-1010-9535-7
内容推介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注脚。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精彩书摘
如果我们像这样只停留于对建筑的欣赏和体察,我们大概就只能写出以上这些文字了,但要进一步探询,比如说:为什么西方建筑以教堂的成就最高,而中国建筑则是宫殿?为什么前者只用石头建造,后者却以木结构为本位?为什么前者强调向高处伸展,几乎穷尽了石头材料所能过到的极限,后者却注目于横向的延伸,用大殿周围的更加低平的建筑来衬托大殿,同样显出了大殿的伟大?为什么前者的内部空间迷离变幻﹑幽深莫测,后者的内部空间却只是一座简单的六面体,只在当心间作了一些强调的处理,突出皇帝宝座的所在?为什么前者的外部空间很不发达,只是一座不大的与其他空间没有什么联系的不规则广场,人们在广场上甚至看不到教堂的全貌,要退到很远才能找到合适的拍摄角度,后者却是一座180米见方的规整的大广场,在其前其后还有另外一些广场,对这个主体广场起着陪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