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书韵|领书画之气韵 承文化之血脉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是一门延续了数
千年而经久不衰的高雅艺术。它具有浓厚的中国大文化的内蕴,集
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着高度弘扬主体精神的本体机制。
它为人们展示的是直观而真实的历史,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引领人
们步入一个又一个曾经的世界。中国书画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发
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正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技法和韵
味。
题名:《山水画技法:行云流水画法》

索书号:J212/328
责任者:王克文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馆藏地:第四社会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山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两汉三国时期仅作为人物背景的萌芽开始,到了东晋、南北朝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随着历朝画家的不断创新发展,至唐宋年间,形成了完备的格法,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国画技法的丰富表现力。王克文编绘的这本《山水画技法:行云流水画法》主要介绍了山水画基础中的重要技法:云水法,俗话说“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山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神采”。本书讲解深入、系统,技法示范详细,范图丰富,是一本很好的山水画入门书。
作者简介:王克文,浙江奉化人,画家王康乐之子。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上海书画院特邀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出版书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克文卷》、《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王克文书法集》,中国美术理论专著《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中国绘画》、《山水画谈》等三十余种。
题名:《隐喻与视觉:艺术史跨语境研究下的中国书画》

索书号:J212.052/39
责任者:王菡薇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馆藏地:第四社会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跨语境艺术史研究中的隐喻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是近二十年来海外中国书画史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代表了两种欧美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尽管其研究方法与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殊途同归,就是试图理解潜含于中国艺术中的政治和社会因素。隐喻和视觉这两种呈现出既有关联又存差异的研究状态显示出海外中国艺术研究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本书所做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海外的艺术史传统,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发展状况。本书拟厘清这条线索,揭示海外中国艺术研究的发展变化,并借此视角给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照与帮助。
作者简介:王菡薇,文学博士、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高访学者。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决策咨询基地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国艺术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学术研究》艺术学编辑、Chinese Arts Quarterly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题名:《中国画学全史》

索书号:J212/342
责任者:郑昶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馆藏地:第四社会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中国画学全史》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绘画学的演进过程。本书共有实用时期、理教时期、宗教化时期以及文学化时期四篇。本书的目标是反对以西画改造国画,确立中国画学对于“西画学”之“泰半地位”。作者郑昶首先从学术上确立了中国美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大胆地从社会思想、政教变异和环境变迁等角度,对历代绘画业绩作出分析。
作者简介:郑昶,字午昌,号弱龛,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师从张献之。有“郑杨柳”之称;书学褚遂,融魏碑,并参画笔自成一格。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后创办汉文正楷书局,推广其首创的汉文正惜字模。历任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美术史》等,画集有《杜陵诗意画册》、《梦窗词意画册》等。
题名:《如何欣赏中国画》

索书号:J212.052/40
责任者:罗淑敏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馆藏地:第四社会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探讨中国画原理与中国画欣赏的书。第一、第二章,用了“创新与承传”“写真与写意”这两组对立的概念作为欣赏中国画的基本立足点;第三章的“人物画”说明了中国画的人物画与西方肖像画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讲中国画的“留白”;第五章的焦点是并非深不可测的“笔墨”;第六章聚焦在中国画特有的形式“手卷”。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读者进入传统中国画的世界。全书时而采用中西对比视角,时而作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和细致的局部读解,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学养。
作者简介:罗淑敏,香港岭南大学视觉研究系副教授,负责教授中西艺术史、艺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追随岭南派大师杨善深习画,关注中西绘画发展与特点。1990年到香港大学艺术系修读艺术史。1998年得万青力教授指导,进行有关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博士论文是探讨张大千的艺术与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的关系。